教体电教〔2021〕341号
各县区教育(体育)局,各管理区教育办,局属各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为使我市教育信息化在“十四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充分运用新一代智能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以培养学习者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提升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根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整体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加强“互联网+教育”顶层设计,科学确立总体框架、合理规划建设内容,丰富智慧教育资源,深化智慧教育应用,提升智慧教育服务,全面提升“互联网+教育”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3.坚持融合创新。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作用,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4.坚持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信息化试点工作推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地、各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资源配置、质量评价、教育治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模式创新,形成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发展态势。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区域平台建设得到完善,“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三个课堂”建设全面铺开,数字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明显改善。开展地方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持续推进信阳市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治理优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到2023年,基本实现“三全两大两提高”,即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基本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和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充分显现。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
着重弥补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以县区为基本单位,统筹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到2022年,全市各级中小学校在光纤接入覆盖率达到100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宽带速率,多媒体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8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标准》基本要求;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启动校园网IPV6升级改造,到2023年完成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校园网IPV6升级改造工程。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力度,到2023年90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基本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加快建设学科教室、智慧教室等创新型教学空间,推进智能化学习终端的普及应用,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
(二)加快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县区平台建设应用。加快推进县区既有平台接入省级平台,保持与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稳定链接,实现省教育厅等部门提出的,以省级平台为枢纽,以市县平台为节点,构建互联互通、多级分布、协调服务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统一调配、门户统一呈现、服务统一输出。
2.丰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和关键能力提升为根本,鼓励中小学开展跨学科、融合性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和引入数字化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资源, 形成文字教材、数字教材和其他数字化学习资源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基于教情、学情的资源精准推送。建设具有信阳市本地特色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大力推进其普遍共享和深度应用。发挥“信阳市本地特色资源”和“基础教育精品课”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
3.扩充和应用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资源。鼓励职业院校充分应用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活动,支持职业院校建设校本资源库。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信息库、岗位职能标准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创新创业案例库等开放资源,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
4.深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资源供给与服务模式,实现资源供给的多元化、专业化,充分保障资源原创者的知识产权,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应用成效,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的新模式。
(三)着力推进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
1.管好用好国家和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根据“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各县区、各学校要及时更新完善国家和省教育管理平台内容,按照教育数据目录体系,统一数据标准及规范,综合治理数据,实现教育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适时推进各级即有平台与省管理平台、资源平台的融通,到2022年,基本融入全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2.建立教育行业大数据决策与服务机制。按照省建教育大数据共享服务机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以教育重大决策问题、任务和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有效辅助趋势研判、行政决策、应急管理等工作。建立大数据学科质量测评和教育大数据共享服务机制,面向相关局委和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数据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教育测评技术对考试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向学生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向学校提供多维评价数据。
(四)全面提高教育政务服务水平
深入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要求,实现各级教育门户网站与本级政府政务服务网站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网上政务审批服务,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实现政务审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到2022年,实现100线上审批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新建和改扩建的非涉密电子政务项目,均应与各级政务云实现互联互通。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和校长队伍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作。建立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校长队伍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长效机制,推动日常政务“掌上办”、“网上办”,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1.强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各县区、各学校要利用国家、省及自建平台开展“人人通”教学,突破课堂时空界限,实施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开展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差异化学习、家校互动、网络研修等日常活动;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利用空间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空间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模式等。开展空间应用竞赛活动,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通报工作机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我市电化教育专家库指导效能,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力争在各级信息化教学应用评比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2.进一步推动“网上结对、线上牵手”行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实施“网上结对”,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开展优质特色资源共享和教学模式协同创新,到2022年,全市要打造10个省级示范性协作共同体,20个市级示范性协作共同体,形成一批教学创新案例。深入开展“线上牵手”,通过“1+N”或“N+N”的网络直播课方式,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构建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以农村中心校为基本单位,组织开展网络直播课堂教学应用推广,建立激励机制,支持教师主动上好网络直播课,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乏,开不齐课、开不全课问题,到2022年,网络直播课覆盖到全部有需求的教学点。
3.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深度融合,解决技能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广远程协作、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互联网+”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
(六)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1.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巩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成果,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必修学时(学分)。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化教育工具和系统解决复杂教学问题,探索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培育一批信息化教学创新名师。实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修计划,以中原名师、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为领衔人,组建教研联盟,到2022年,全市构建30个以上基础教育网络教研联盟、10个以上职业教育网络教研联盟。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考评机制,研究出台考评办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创新应用,将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纳入骨干教师评选、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兼职从事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的教师,其在信息化方面的劳动应按适当比例换算成标准课时并计入教师工作量。
2.实施教学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多样化信息技术应用活动与“互联网+”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网络修养,积极探索把信息技术纳入中招考试范畴。
(七)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行动
1.扎实开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试点。围绕破解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市级层面启动实施一批空间应用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项目,深入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有效途径;遴选适当数量的县区和学校,申报省级试点;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迭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县区要根据“互联网+教育”发展需求,启动一批创新性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试点项目,构建以点带面的“互联网+教育” 发展路径。
2.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工程。到2022年,我市将培育1至2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30个以上数字校园建设标杆校,并争取更多的学校成为省级标杆校;各县区要同步遴选一批示范区和示范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评选展示活动,遴选汇聚一批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活动、管理案例和服务案例。加大先进模式、成熟经验应用推广和工作典型的宣传表彰,发挥辐射引领效应。
(八)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1.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细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督查考核、追责问责等工作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内容。
2.健全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健全网络安全日常监测、预警通报机制, 提高网络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构建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积极主动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通信管理等部门,形成“互联网+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有效整合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力量,抓好任务落实。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的信息技术领导机构,全面统筹信息化发展。
(二)注重队伍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须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教育体育局局长和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轮训,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规划、指导与管理能力。壮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维队伍,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有独立设置的信息化专职机构,配齐配强信息化专业人员;有条件的初中、小学、幼儿园要设立信息化管理机构,配置信息化专职人员。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自身信息化发展情况,争取更多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提升中学和小学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例。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公益机构、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府规范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用户自主自愿购买服务”的应用生态。实现多元投入、协调推进。
(四)强化督导考核。各县区要以调整优化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目标为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动态绩效评价,切实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要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并通报督导结果,要建立健全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机制,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制定在输出端的学校和教师激励政策,将评测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2021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