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插秧,新县乡村学校的这节课意义非凡
下田插秧,新县乡村学校的这节课意义非凡
“虽然满身是泥,但这次插秧活动让我体会到了粮食来之不易,以后我要倍加珍惜粮食!”八年级付洋洋同学满脸汗水,认真地说。
芒种前后,夏阳普照淮南大地,正是大别山地区一年插秧的农忙时节。6月4日,田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师生,脱了鞋袜,挽起衣袖,卷上裤腿,下到秧田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研学实践课。
“插秧时,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各行各列要横平竖直。根要栽到泥里,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这是袁隆平院士研究的Y两优808杂交稻,分蘖强,每株有1-2苗即可。”农作经验丰富的韩启鹏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水田里,孩子们低头弯腰,左手握苗,右手插秧,小心翼翼,深情专注,干的有模有样。不一会儿,蓝天白云下的泥田里,“镶”上绿油油的秧苗。泥巴早已糊满学生裤腿,点缀了青春的脸颊,田埂上观摩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生下田前,研学教师讲授了水稻选种、育苗、整田、插秧、施肥、除草、防病虫害、收割、归仓等农耕知识、农耕文化。师生还分享交流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为不断提高水稻产量而奋斗一生感人故事。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县田铺大塆那一幕幕,田铺师生至今记忆犹新。两年来,新县田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师生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实现“两个更好”,聚力办好富有乡村气息、地域特色的教育。今年,在爱心企业支持下,学校将田铺大湾的这片稻田作为研学实践基地,在这次插秧后,还将持续组织学生记录禾苗的生长过程,参与稻谷的收割、脱粒,开展稻谷产量统计、比较、分析等。
实践出真知,劳动育新人。新县田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因地因时制宜,探索创新育人形式,把课堂向校外延伸,把教育向生活拓展,青年学子走进大自然,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劳动活动,让研学实践带泥土、接地气,让学生在汗水的浸润中,感受自然之美、体验劳动之乐、敬畏生命之奇,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图文/孙立建 程伟娜)